close

民法總則

一、緒論... 3

(一)上位概念... 3

(二)請求權基礎... 3

(三)法源... 3

(四)權利(以作用區分)... 3

(五)救濟權(法律關係同一性不變)... 4

(六)私法自治原則... 4

二、權利主體-自然人... 4

(一)權利能力... 4

(二)行為能力... 4

(三)責任能力... 5

三、人格權及身分權... 5

(一)人格權... 5

(二)身分權... 5

四、權利主體-法人... 6

(一)權利能力... 6

(二)行為能力... 6

(三)責任能力... 6

(四)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... 7

(五)外國法人... 7

五、權利客體... 7

(一)「物」之要件... 7

(二)重要成分... 8

(三)定著物(#93... 8

(四)違章建築... 8

(五)從物... 8

(六)天然孳息... 8

六、權利變動... 9

(一)體系... 9

(二)法律行為要件... 9

(三)法律行為之分類... 10

七、行為能力... 11

(一)有無行為能力... 11

(二)監護宣告修法... 11

(三)限制行為能力人之法律行為... 11

(四)無行為能力人之法律行為... 12

(五)其他... 12

八、意思表示... 12

(一)意思表示之要件... 12

(二)欠缺之效果... 13

(三)生效... 13

(四)撤回... 13

(五)意思表示不一致... 13

(六)意思表示不自由... 15

九、標的可能、確定、妥當、適法... 16

(一)自始客觀不能... 16

(二)妥當... 16

(三)適法... 16

十、法律行為效力... 17

(一)無效... 17

(二)得撤銷... 17

(三)效力未定:ex.§170Ⅰ、118... 17

(四)無權處分... 17

十一、代理... 17

(一)有權代理要件... 17

(二)授權行為不要式(例外:§52Ⅲ、§531)及無因性... 18

(三)代理權之範圍與限制... 18

(四)經理權:即商事代理權。... 18

(五)狹義無權代理... 18

(六)表見代理... 19

十二、消滅時效... 19

(一)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... 19

(二)不適用消滅時效之請求權... 20

(三)消滅時效之起算點... 20

(四)消滅時效與誠信原則... 20

十三、權利行使之限制(§148... 20

(一)不得違反公共利益... 20

(二)不得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... 20

(三)符合誠信原則(違反之類型)... 20

 

 

 

一、緒論

(一)上位概念

   無行為與限制行為能力人之保護。

(二)請求權基礎

   一方得向他方有所主張之法律依據。

  1.  
  2.  

1)錯誤表意人之賠償(§91

2)無權代理人之損賠(§110

3)締約過失(§247

4)締約前過失(§245-1

  1. 4、物權。5、不當得利。6、侵權行為。7、其他。

(三)法源

   法律(特別法è債各è債總è民總)è習慣(法)è法理

  1.  

1)實務上常採肯定ex.最高法院認信託法得作為法理適用於修法前案例。

2)惟學者:不宜,否則有違法筆不溯及既往。

  1.  
  2.  

1)是否為法源

我國採大陸法系,法官依法律獨立審判,不受判例拘束。

§1亦未將判例列為法源。

但有事實上拘束力

惟實務認違背判例亦屬判決違背法令è使判例提升至「法律」位階。

2)判例適用原則:細究判例事實與系爭事實之類似性,以「平等原則」為基準,決定是否援用,不得僅以判例要旨作為抽象法規範適用。

(四)權利(以作用區分)

  1.  
  2.  
  3.  

4、形成權:使法律關係發生、消滅、變更。

1)發生:例如法律關係效力未定時之承認權。(§79118170Ⅰ)

2)消滅:撤銷權ex.§88、解除權ex.§254、終止權ex.§430、撤回權ex.§82171、抵銷權ex.§334

3)變更:例如選擇之債之選擇權(§208

※易誤認之形成權

1、§74:暴利行為之減輕給付。

2、§359:減少價金。

3、§494:減少報酬。

4、§823:請求裁判分割共有物ßà協議分割請求權。

5、§1052:離婚請求權。

6、§1174:抛棄繼承。

7、§1225:特留分扣減權。

(五)救濟權(法律關係同一性不變)

  1.  
  2.  

(六)私法自治原則

   個人得以自由意思形成私法上權利義務。

1、所有權絕對è修正:善意受讓、不動產相鄰關係。

2、契約自由è修正:ex.定型化契約

3、過失責任è修正:無過失責任

二、權利主體-自然人

(一)權利能力

   享受權利、負擔義務之資格。

1、始於出生(獨立呼吸說),例外:胎兒(§7將來非死產為限,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,視為既以出生)。所謂「將來非死產」(遺腹子對殺父仇人可否求償?)

1)停止條件說:已出生後,才可主張

2)解除條件說:母仍懷孕時,即得主張。

※通說、實務均認胎兒亦得請求慰撫金。

2、終於死亡(心臟停止跳動說。例外:腦死說-器官移植時)

3、死亡宣告

1)目的在解決失蹤人以住所為中心懸而未決的私法關係,而非剝奪其權利能力。

2)要件

失踨人:即自然人生死不明。

達法定期間:7年(普通)、3年(80歲)、1年(特別災難)、6月(航空器失事)

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聲請

法院公示催告6個月以上è死亡宣告判決

3)通說:死亡宣告時,婚姻即消滅çè少數說:生存配偶再婚時。

4)撤銷死亡宣告判決(民訴§640):判決確定前定善意行為(須兩造均善意)不受影響,僅於現受利益限度內,負歸還之責。

(二)行為能力

     得為有效法律行為之資格。

(三)責任能力

    能為不法行為(侵權行為、債務不履行)負責之資格。判斷標準為「識別能力」è就個案中行為人之精神狀態個別判斷.

三、人格權及身分權

(一)人格權

   與人身不可分離之人格上利益。

1、種類:

1)生命:被害人已喪失權利能力,故允許間接被害人(父母、子女、配偶)求償è須承擔直接被害人之與有過失(§217)。

2)身體:ex.醫生結紮失敗致懷孕,侵害婦女身體權(3)健康

4)名譽:不以廣佈為必要,但須有第三人知悉。çè刑§310「意圖散布於眾」。

#509(真實惡意原則)得否適用於民事關係?

    早期:傾向不行(93台上1805決:縱未構成毁謗,亦得依民法主張侵害名譽權)。

    現今:傾向可以(96台上2292決):#509為大法官衡平言論自由與隱私、名譽權所為之規範性解釋,民事責任自應一體適用。

5)自由(§184I前)   身體行動自由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精神表意自由:受詐欺、脅迫çè王:僅屬利益

6)姓名(7)信用(8)隱私(9)貞操

10)其他:ex.肖像權、著作人格權、居住安寧利益(96台上164)、死後人格權。

2、保護

1)不作為請求權(§18I)(侵害除去、防止請求權)

加害人無須出故意過失:僅須行為具有不法性

è判斷標準:衡量被害人人格法益、加害人權利(有無權利濫用)及社會公益。Ex.言論自由與名譽權è新聞自由攸關公共利益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保障、公眾人物就公眾事務應做退讓。

無消滅時效

2)損害賠償請求權(§18II

侵權行為(§184  財產上損害     原則:回復原狀(§213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金錢賠償(§214215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非財產上損害   原則:回復原狀。ex.§195I回復名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法律特別規定,始有慰撫金。

#656:判決命加害人公開道歉,未涉及加害人自我羞辱損及人性尊è未違背比例原則侵害不表意自由。çè洗門風

債務不履行:§227-1準用§192~195、§197ex.手術紗布留在體內、婚宴瑕疵損害新人名譽。

(二)身分權

   存在於一定身分關係上之權利ex..配偶權、親權、繼承權

1、不作為請求權:類§18I ex.小孩被綁架

2、損害賠償請求權

1)侵權行為(§184  財產上損害   ex.尋找被綁架子女之費用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非財產上損害     §194不法致人於死(父母、子女、配偶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195III侵害身分法益情節重大

(性侵他人配偶、通姦è配偶權)

(致他人未成年子女重傷è親權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§979違背婚約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§1056判決離婚(離婚損害)

2)債務不履行:×,§227-1只限「人格權」

※人格權或身分權遭侵害始得請求慰撫金,若僅係財產權遭侵害,ex.房子遭毁損、寵物遭毒死,縱因此擔心難過,亦不得請求慰撫金。

四、權利主體-法人

   法律創設在一定條件下,得享權利負義務之社會組織體。(法人實在說之社會組織體說)

(一)權利能力

1、始於設立登記,終於清算終結登記。

2、限制

1)本質上:專屬自然人之部分人格權及身分權。

※法人名譽權受侵害,得否請求慰撫金?

   62台上2806例:法人無精神上痛苦,登報道歉已足回復名譽,不得請求慰撫金。

ˇ 90台上2026決:若登報道歉不足填補損害,仍得請求慰撫金。è貫徹保護法人商譽。

2)法令上:ex.公司除法律或章程規定外,不得為保證人è亦不得以公司財產設定物保。

3)目的上:法人得否從事章程目的事業外行為?可(法無明文交易安全鼓勵轉投資分散風險)。但若財團法人,法人得宣告其行為無效(§64)。

(二)行為能力

  董事代表權之限制:§27IIIè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(縱已登記,僅增加舉證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對方為惡意之機會)

  董事代表權之剝奪:§31    已登記:得對抗第三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未登記:不得對抗第三人。

(三)責任能力

 

 

 

§28

§188

要件

1、行為人身分

法人之代表機關

非代表機關

 

2、執行職務

廣義判斷包括:

 

 

 

1)直接執行職務

2)間接執行職務

3)職務上給予之機會

同左

 

3符合§184

效果

1、對外

行為人與法人連帶負責。法人不得舉證免責

行為人與僱傭人連帶負責,僱傭人得舉證免責

 

2、對內

依行為人與法人之僱傭或委任關係,有債務不履行之損賠,不類推§188III

依§188III,僱傭人對行為人有全額之求償權

 

法人、僱傭人可能另有債務不履行責任

§227

§227+224

 

(四)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

 

社團法人

財團法人

成立基礎

財產

設立人數

二人以上

得為一人

設立性質

共同行為

單獨行為

種類及

設立方式

1、營利:準則主義

2、中間

3、公益:許可主義

許可或特許主義

組織

1、自律法人

2、社員總會為最高機關

3、社員可變更章程

1、他律法人

2、無意思機關

3、依捐助章程為之

解散

得由社員隨時決議解散,

法院亦得依聲請為解散

因法定事由,

由法院為之

  1. è對內、對外之關係均類推社團法人規定。
  2.  

(五)外國法人

   未經認許外國法人之行為è行為人與外國法人連帶負責。

五、權利客體

(一)「物」之要件

1、權利客體性:人之身體以外之物。

1)屍體屬物,但僅能祭祀、掩埋,否則違反公序良俗。

2)器官損贈:須無償。

3)賣血:視有無危害身體健康及取得目的為何,且不得強制執行。

2、支配可能性:日月星辰非物。

3、經濟上獨立性:滴水、米粒非物。

4、無須有體性:無體物。ex.虛擬寶物、貨幣、電、光。

(二)重要成分

   非毁損不能分離或分離需費過鉅(§812è即非離後不能以同一方式再為使用,無法獨立為權利客體è烤漆(重要成分)、引擎(非重要成分)。

(三)定著物(#93

 最高去院63年第6次民庭決議:

1、定著物:非土地之構成部分,繼續附著於土地,達一定經濟上之目的,不易移動其所在。

2、尚未完工成房屋,已足避風雨,可達經濟上使用之目的,即屬定著物。

3、變更起造人名義  完成保存登記:未訴經塗銷前,所有權受保障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未完成保存登記:不得因行政上權宜措施,逕認買受人為原始所有權人。

(四)違章建築

   無法辦理建物第一次保存登記之建築物è仍為融通物,雖不能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,但能移轉事實上處分權(除登記權能外之一切所有權權能)。

1、未申請建築執照。

2、超過建築執照之合法範圍,主管機關未核發使用執照。

(五)從物

1、要件

1)非主物之成分:係獨立之物。

2)常助於主物之功效。

3)同屬一人所有(§68II

4)交易上無特別習慣ex瓦斯鋼瓶非從物。

2、區分實益

1)主物之處分,及於從物(§68Ⅱ)。è包括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。

2)主物抵押權之設定及於從物(§862

(六)天然孳息

1、收取權順序:自落鄰地之所有權人(§798è善意占有人(§952è用益權人è原物所有權人。

2、甲於乙之土地種果樹

1)果實歸屬  分離前:乙(§66Ⅱ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分離後  甲有收取權: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甲無收取權:乙

2)果實落入鄰地  自落  鄰地為私有地:鄰地所有權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鄰地為公有地  甲有收取權: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甲無收取權:乙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外力  甲有收取權: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甲無收取權:乙

 

六、權利變動

(一)體系

     法律事實:權利變動之原因   

        行為事實    適法行為    法律行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準法律行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事實行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違法行為    侵權行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債務不履行

        非行為事實    事件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狀態

 

      法律現象:權利變動之結果

        權利取得    原始取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繼受取得

        權利變更    主體變更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客體變更

        權利喪失    絕對喪失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相對喪失

1、法律行為:以意思表示為要素,因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私法效果。

2、準法律行為:同屬當事人表示行為,但法律效果係基於法律規定,而非表意人意志。è類推適用法律行為之規定。

1)意思通知:當事人表示一定期望之行為。ex.§80催告è法代如不為確答,即生拒絕承認效果。

2)觀念通知:當事人表示一定事實(表意人內心並無企圖發生法律效果)。ex.§297債權讓與通知。

3)情感表示:當事表示一定情感。Ex.§1053對配偶之宥恕。

3、事實行為:因自然人事實上動作而發生一定法律效果(非表示行為,故無須有行為能力)。Ex.無因管理。

(二)法律行為要件

1、體系

   一般成立要件:當事人、標的、意思表示

   特別成立要件  方式之踐行:要式行為(§73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標的物之交付:要物行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契約之合意:契約行為(§153

   一般生效要件  當事人有完全行為能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標的可能、確定、妥當、適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意思表示健全無瑕疵

   特別生效要件  停止條件成就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期限屆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登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法院之認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處分權之存在(§118Ⅰ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代理權之存在(§170Ⅰ)

1要式行為

1)終身定期金(§730

2)逾1年之不動產租賃契約(§422

3)不動產債權契約(§166-1):尚未施行(債篇施行法§36

4)合會(§709-3

5)人事保證(§756-1

6)委任事務處理權或代理權之授予:ex.委任設定抵押權,依§528167須書面

7)旅遊契約非要式(§514-1):條文記載書面,但理由說明非要式

2要物行為

1)贈與契約

     修前  動產:任意撤銷權。

           不動產:要物契約,但有「一般契約效力理論」。

     修後:皆適用任意撤銷權。

2)使用借貸

     修前:要物契約。

     修後:要物契約,但增設要物契約預約之任意撤銷權(§465-1)(撤銷請求履行預約權)。

3)消費借貸

     無利息:準用使用借貸。

     有利息:  修前:諾成契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修後:要物契約。當事人之一方締約後成為無支付能力之人,預約貸與人方可撤銷預約。(§475-1

※ 消費借貸到期,債務人仍繼續給付利息(82司一)

   默示承認債權è§129時效中斷。

ˇ 默示成立不定期消費借貸:若後來未再支付利息,該利息請求權仍有5年時效。

※ 無償行為債務人之保護

1、悔約權之設計  要物行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任意撤銷權

2、責任降低  注意義務之降低(§41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債務不履行時責任內容降低(§409

(三)法律行為之分類

1

區別實益

財產行為

身分行為

1、行為能力制度

×,視有無意思能力

2、代理制度

原則不得代理

3、意思表示瑕疵

○,但關於交易安全保護部分不適用

4、撤銷權

原則以意思表示為之,且溯及失效。

多須以訴訟為之,且僅向後失效。

2、單獨行為:一個意思表示構成一個法律行為。

   契約行為:兩個對立意思表示組成一個法律行為。

   合同行為:以兩個以上平行意思表示組成一個法律行為。

七、行為能力

   得以自己之意思表示,使法律行為發生法律上效果之資格。

(一)有無行為能力

1、完全行為能力人

1)滿20歲且未受監護宣告。

2)達法定結婚年齡,已婚之未成年人,且未受監護宣告。

嗣後離婚或配偶死亡均不受影響。

結婚經撤銷,亦應解釋不受影響è避免已為父母卻無行為能力,且§988規定撤銷效力不溯及既往。

(二)監護宣告修法

1、用語修正:禁治產僅有禁止管理自己財產之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精神喪失或精神耗弱語意不明。

2、擴大聲請權人:本人、配偶、最近親屬二人、檢察官è本人、配偶、四親等內親屬、一年內同居親屬、檢察官、主管機關、社會福利機構。

3、新增「輔助宣告」:

1)適用於意識能力顯有不足之情形。

2)仍有完全行為能力。但例舉重要法律行為應得輔助人同意。è未同意時,效果與限制行為能力人同。

(三)限制行為能力人之法律行為

  法定代理人代為之  財產行為  原則:有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非為未成人之利益不得處分(§1088Ⅱ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身分行為  原則:無效。身分行為原則不得代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§1079Ⅱ、1080Ⅲ(未滿7歲之收養、終止收養)

   自己為之  經法定代理人允許(不得為概括允許,否則無異使其取得行為能力)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個別允許:有效(§77本文),但法定代理人仍可代理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限定允許:有效  §84:原則有效,但若代替物價額超過允許處分之財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甚鉅,應解為仍須再經法定代理人同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法定代理人仍可代理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§85:法定代理人關於此營業喪失代理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未得法定代理人允許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單獨行為  原則:無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有效。  純獲法律上利益(§77但)(形式判斷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日常生活所必需(§77但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詐術使人信其有行為能力(§83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無損益之中性行為(類§77但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契約行為  原則:效力未定è承認溯及生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有效。§77但、§83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共同行為:類推契約行為之規定。

1、法代同意或拒絕可向限制行為能力人或交易相對人為之。

2、§81之情形,法代之承認權是否消滅?

   肯定:尊重其自由意治,避免二重承認或拒絕。

   否定:視何人先為表示。

3、無損益之中性行為

1)代理權之授予。

2)無權處分(事實行為)

3)對他人之物有處分權。

4)選擇之債之選擇權。

(四)無行為能力人之法律行為

      法定代理人代為之  財產行為  原則:有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非為未成人之利益不得處分(§1088Ⅱ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身分行為  原則:無效。身分行為原則不得代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`例外:§1079Ⅱ、1080Ⅲ(未滿7歲之收養、終止收養)

      自己為之  原則:無效。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例外:禁治產人訂立夫妻財產制,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(§1066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è已刪除,回歸民總,由法定代理人代為之,但此時配偶有利害衝突,應由其父母為之。

(五)其他

1、§100期待權之侵害,其損賠須條件成就始發生。

2、身分行為:不得附條件、期限。

3、票據行為:不得附條件,但可附期限。

八、意思表示

   為實現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意思,而表示於外部之行為。

(一)意思表示之要件

1、意思表示

1)表示行為:客觀上可認識表意人在為某種意思表示行為。

2)行為意思:表意人自覺在為某種行為。Ex.夢遊即無。

3)表示意思:表意人主觀上認識其表示行為具有某種抽象法律意義。Ex.在拍賣會上與朋友打招呼X

4)效果意思:表意人主觀上具有欲依其表示行為發生特定法律效果之意思。

5)動機:形成法效意思之原因,並非意思表示之構成部分。

2、意思通知:(1+2+3+4è但非依其意思內容賦予效力,效力來自法律規定。Ex.§229II催告è遲延

3、觀念通知:(1+2+3 ex.§159

4、情感表示:(1+2+3 ex.§1053

(二)欠缺之效果

1、表示行為:不成立。

2、行為意思:不成立。

3、表示意思:成立,但有錯誤撤銷。

4、效果意思:成立,但有錯誤撤銷。

5、動機:成立,原則不可撤銷,例外§88II

(三)生效

      無相對人:行為完成時。

      有相對人    話:相對人了解時(了解主義)。Ex.MSN、或BBS水球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非對話:通知到達相對人時(到達主義)。所謂到達,指意思表示達相對人之支配範圍,相對人隨時可知其內容,不問相對人是否已實際閱讀。Ex.已投進信箱、招領逾期退回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對限制或無行為能力人:以法代了解或到達為準。

(四)撤回

   要約人保留承諾後之撤回權:非要約,僅為要約引誘。

   要約人保留承諾前之撤回權:得於承諾前撤回。

(五)意思表示不一致

   表意人內心效果意思與外部表示行為不符合。è我國立法例原則表示說(解釋客觀行為)、例外意思說(當事人主觀意思)è可見優先保護交易安全。

1、單獨虛偽意思表示   

   原則:有效(§86

   例外:相對人明知è但不得以無效對抗善意第三人(類§87I但)

2、通謀虛偽意思表示

   原則:無效(§87I

   例外:適用隱藏之法律行為(§87II

         不得以無效對抗善意第三人(§87I但)è第三人得主張其無效或有效。(相對無效)

※§87Ⅰ但vs.善意受讓

1、一般認為善意受讓為特別規定,優先適用è例外:標的為權利時。(實際上仍略有不同)

2、善意受讓係原始取得,§87Ⅰ但為繼受取得。

3、善意受讓  動產:須無重大過失         è§87Ⅰ但亦應作此解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動產:重大過失亦可主張

  詐害債權:雙方有受其拘束之真意è行為有效,僅得撤銷。

    通謀虛偽意思表示:雙方無受其拘束之真意è行為無效。

※借名登記:一方之財產,約定以他方名義登記為所有權人。

1、效力  有正當理由:有效。

         無正當理由:無效(通謀虛偽意思表示)。

2、登記名義人自為處分:有權處分,僅真正所有權人得向其主張損賠。

 

※信託行為:委託人授與受託人超過經濟目的之權利,但僅允許受託人於經濟目的範圍內行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使權利。

1、管理信託: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其他處分,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,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特定目的,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(信託法§1)。è受託人違反信託本旨時:

1)有信託登記:聲請法院撤銷處分(信託法§18)、委託人及受益人均得請求損賠、減免報酬(信託法§23)。

2)無信託登記  第三人善意:僅能主張信託法§23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三人惡意(明知或重大過失而不知):信託法§1823

2、擔保信託:為擔保債權之目的而移轉所有權。

1)信託法§34:受託人不得以任何名義,享有信託利益。但與他人為共同受益人時,不在此限。è不承認「擔保信託」。è並非無效,僅無信託法之適用。

2受託人違反信託本旨時:依債務不履行請求損賠。

4、信託法§18聲請法院撤銷處分:

1)已辦理信託登記。

2)主管機關載明為信託財產之有價證券。

3)第三人惡意。

 

3、錯誤:因認識不正確或欠缺認識,致內心效果意思與外部表示行為不一致。

1)體系 

     內心錯誤  內容錯誤:得撤銷(§88Ⅰ)

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動機錯誤  原則:不得撤銷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交易上認為重要(§88Ⅱ)

     外在表示錯誤  表示行為錯誤:§88ex.誤寫、誤拿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傳達錯誤:§89è§88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若傳達人故意傳達錯誤è類推無權代理)

2)內容錯誤v.s.動機錯誤

       個別性:內容

         資格:動機

       個別性:內容

         本質:內容ex.糖誤認為塩

         品質(性質):動機 ex.銅花瓶誤認為金花瓶

3)錯誤實例題之思考流程

判斷為內心或外在表示錯誤(通常出內心錯誤)

判斷是內容錯誤或動機錯誤

內容錯誤:得撤銷(§88Ⅰ)

  動機錯誤  原則:不得撤銷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交易上認為重要(§88è§88Ⅰ)

4)表意人無過失:理論上表意人或多或少會有過失,故解釋不宜過嚴,否則多無從撤銷。況且§91已有相對人信賴利益之保障。è解釋上可以相對人是否可得而知作為標準。

※網路商店標錯價

1、契約是否已成立:ex.戴爾案法院認網路標價僅為要約引誘。

2、得否主張錯誤撤銷:ex.10萬誤標為1000,應為相對人可得而知è得撤銷

3、雖不得撤銷,相對人請求履約,有無權利濫用:ex.明知標錯價,卻故意大量下單。

5)非屬錯誤之情形

雙方均認識係購買A物,簽約卻誤載為Bè解釋其真意,成立A物買賣契約。

雙方均錯誤:意思表示不一致,契約不成立。

6)表意人之損害賠償責任(§91):無過失法定擔保責任。è保護相對人之信賴利益。

  信賴利益:回復未曾締約之狀態(惟不得大於履行利益)。Ex.賠償為締約所支出之費用。

    履行利益:契約有效時,所得獲得之利益。

(六)意思表示不自由

   表意人內心效果意思與外部表示行為相符。但形成效果意思之過程受到外力不當干擾。

1、詐欺:利用詐術使人陷於錯誤,而為意思表示。

1)要件  詐欺行為  客觀:詐欺行為(有告知義務時,不作為亦可為詐術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主觀:詐欺故意  欲使相對人陷於錯誤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欲使相對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

           表意人陷於錯誤,通常為動機錯誤

           因果關係

           表意人為意思表示

           表意人因此受有損害?×

※告知義務

1、主動詢問:原則有。例外:所問者涉及私領域與契約無關。

2、未主動詢問:法律明定、當事人約定、交易上習慣或基於誠信原則(ex.泡水車)

2)第三人詐欺(所謂第三人不含相對人之代理人或輔佐人)

     相對人惡意或善意有過失:得撤銷(§92Ⅰ但)

     相對人善意無過失  原則:不得撤銷(§92Ⅰ但反面推論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例外:保險給付及代理權之授予。

3)效力:

得撤銷意思表示。

主張§184Ⅰ前(侵害表意自由權):財產上(回復原狀,等同撤銷意思表示)、非財產上(得請求慰撫金è學者認應限於情節重大)

2、脅迫:故意告以將來之危險,致表意人心生恐懼而為意思表示

1)要件  脅迫行為  客觀:脅迫行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主觀:脅迫故意(無須有不法意識)

           因果關係(心生恐懼,進而為意思表示)

           脅迫為不法  手段不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目的不法(ex.例如要求出售毒品)è可能先適用§7172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手段與目的欠缺合理關聯性(ex.不賣就檢舉其漏稅)

2)第三人脅迫:不論第三人是否善意,均得撤銷(§92Ⅰ但反面推論)。è但善意受讓仍優 先適用

3)效力:

得撤銷意思表示。

主張§184Ⅰ前(侵害表意自由權):財產上(回復原狀,等同撤銷意思表示)、非財產上(得請求慰撫金è

※共同瑕疵行為理論(用以修正處分行為無因性):附著於債權行為之能力欠缺、無效或因詐欺脅迫或錯誤等瑕疵,亦存在於其物權行為上,而影響其效力。

九、標的可能、確定、妥當、適法

(一)自始客觀不能 

   原則:無效(§246Ⅰ本文)è標的須可能。

   例外  不能之情形可除去(§246Ⅰ但)

         條件成就或期限屆至時,不能情形已除去(§246Ⅱ)

         選擇之債中有自始客觀不能,而可歸責於有選擇權人(§211

         權利之出賣(§350

(二)妥當

1、公序良俗

1)實務認定違反案例:ex.單身條款、以同居為前提之贈與、以人身為抵押標的、預立遺產分管契約、預立離婚契約。

2)判斷標準:利益衡量ex.單身條款(工作權、平等權、結婚自由vs.財產權)

3)競業禁止(工作自由vs.財產權)è條款是否有效(§72)?

雇主固有知識及營業秘密保護之必要。

員工職務及地位。

限制之期間、區域、對象是否合理。

有無代償措施。

員工之競業行為是否顯然違反誠信原則。

è若判斷為有效è違約金是否過高(§251252)?衡量員工若不違約,雇主可得享有之一切利益。

2、暴利行為

1)撤銷須以訴訟為之。

2)撤銷客體包括:「財產上給付」(物權行為)及「給付之約定」(債權行為)。

3)身分行為(身分上財產行為)不適用(本件規定在追求給付與對待給付間之衡平)。

(三)適法

1、法律規定  強行規定  強制規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禁止規定  取締規定(不影響行為效力,僅行為人受制裁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效力規定

   任意規定

2、脫法行為:當事人以迂迴手段之行為,規避強行規定而作成之法律行為。手段合法、目的 不法。

1)實務上案例:ex.巧取利益禁止之規避、賭債更改。

2)法源地位   實務:法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學說:非法源,僅為法律解釋。

十、法律行為效力

(一)無效

1、自始(法律行為成立時)、當然(不經主張)、確定(無從補正,例外:§166-1709-3)。

2、  相對無效:第三人得主張其為有效或無效(§87Ⅰ但)。

     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:有效,但欠缺對抗要件(§27Ⅲ、107)。

3、§113:應刪除

1)回復回狀部分:已有§767179,且無須明知或可得而知。

2)可能架空§180

(二)得撤銷

    撤銷客體  意思表示:ex.錯誤、詐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法律行為:ex.暴利行為、詐害債權

(三)效力未定:ex.§170Ⅰ、118

(四)無權處分

   無權利人,以自己名義,就權利標的所為之處分行為。

最廣義處分(§765819II共有物)

      事實上處分:對標的物為事實上之改造、毀損。

      法律上處分(廣義處分:§819I應有部分)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負擔行為:當事人約定負擔一定給付內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處分行為(狹義處分:§758118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物權行為:使物權發生得、喪、變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準物權行為:使物權以外之其他權利發生得、喪、變更。

十一、代理

   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,以本人名義所為之意思表示,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。

(一)有權代理要件

1、代理人

1  意定代理:限制行為能力人亦得為代理人。

       法定代理限完全行為能力人始得為代理人。

2

 

代理

代表

主體

兩個人格è代理人之行為並非皆是法人行為。

一個人格è代表人之一切行為皆是法人行為。

得為行為

財產行為、意思表示、觀念通知

法律、準法律、事實行為

效果

代理行為效果直接歸屬本人

代表行為即法人之行為,當然對法人生效

行為成立、生效要件及瑕疵

原則就代理人決之,例外就本人

本為一體,無此問題

法律適用

§103以下

類推適用代理規定

 

2、代理行為:不得代理之行為

1)不法行為:但得代表。

2)事實行為:但得代表。

3)情感表示:性質上不宜。

4)身分行為:原則上。例外:未滿7歲之收養及終止收養、胎兒為抛棄繼承

3、以本人名義。

   隱名代理:未表明以本人名義,但代理意思為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。

   間接代理:基於內部法律關係,以自己名義為本人記算所為之行為è非代理。

  1. è冒名行為:原則類推「無權代理」,例外不重視相對人資格時直接有效)
  2.  

(二)授權行為不要式(例外:§52Ⅲ、§531)及無因性

1、§108Ⅰ乃代理權之消滅事由,而非有因性之理論依據。

2、保障交易安全(基礎法律關係並無公示方法)

3、兼顧相對人合理信賴。

(三)代理權之範圍與限制

  1.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外部授權:相對人所得理解之範圍。

  1.  
  2.  

1)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(§106):違反時並非無效,依無權代理處理。例外

經本人許諾。

專為履行債務。

父母贈與未滿七歲子女:§106條目的性限縮(此時無利益衝突)。

2)共同代理(§168):原則應共同為之。

3)對受監護人之財產之使用處分(§1101Ⅰ)

4)複代理:不得逾原代理人權限。

(四)經理權:即商事代理權。

  1.  
  2. è無表見代理之適用
  3.  

(五)狹義無權代理

1、類型:

1)本人未受與代理權。

2)授權行為不成立、無效或被撤銷。

3)越權代理(§106)。

4)代理權消滅。

2、效力

1)本人與相對人間:效力未定(§170Ⅰ)。

2)相對人與無權代理人間:

侵權責任:符合§184Ⅰ後始得主張。

§110:無過失法定擔保責任、賠償範圍為「信賴利益」、目的性限縮(無行為、限制行為能力人不適用)、消滅時效(實務:15年、通說:依代理之法律行為之時效規定)

可否請求無權代理人代為履行?德國可,我國無,例外:票據法§10Ⅰ。

  無權代理人繼承本人:類推§118Ⅱ。

    本人繼承無權代理人:無類推§118Ⅱ,但本人應繼承§110之責任。

3)本人與無權代理人間:契約責任或無因管理、§184Ⅰ後

3、§110之類推適用

1)無權使者(故意傳達不實)。

2)無權代表。

3)本人不存在之無權代理。

4)冒名行為,而相對人重視冒名者個性。

(六)表見代理

1、要件

1)權利外觀之存在  基於授權通知(§169前)  直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間接:交付印章或身分證è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基於容認授權(§169後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基於外部授權(§107

2)權利外觀係本人所造成

3)相對人善意無過失

2、效力:相對人得自由選擇向本人主張表見代理(§169)或向無權代理人主張損賠(§110)。

3、僅限意定代理,法定代理不適用。

十二、消滅時效

(一)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

 

消滅時效

除斥期間

1、意義

請求權因一定時間內不行使,

而發生請求權效力減損之制度。

法律對形成權所預定之行使期間

2、立法精神

維護已形成之新秩序,避免權利

人怠於行使權利。

維護繼續存在之原秩序

3、適用客體

請求權

形成權

4、起算點

自請求權可行使時。以不行為為

目的者,自行為時。

自權利成立時

5、期間長短

一般為15年。另有5年、2

通常較消滅時效短,最長不超過10

6、障礙事由

有中斷(§129)及不完成(§139~

143)事由

7、法院得否依職

權為裁判資料

非經當事人抗辯,法院不得依職

權作為裁判依據

當事人縱不援用,法院亦得依職權為

裁判資料

8、得否抛棄

可,但不得預先抛棄

不可,期間經過,形成權當然消滅

9、效果

請求權效力減損,相對人得抗辯

形成權消滅

(二)不適用消滅時效之請求權

1、已登記不動產之§767

2、純粹身分上請求權ex.履行同居義務。çè非純粹:繼承回復請求權(2年消滅時效)

3、人格權之不作為請求權。

(三)消滅時效之起算點

   §128所謂請求權可行使時,指行使請求權在「法律上」無障礙而言。權利人主觀上不知已

   可行使權利,為事實上障礙,非屬法律障礙(最高法院95年第16次民事庭決議)。

(四)消滅時效與誠信原則

   兩造磋商致債權人未適時行使權利,債務人抗辯消滅時效完成,應認違反誠信原則。

十三、權利行使之限制(§148

(一)不得違反公共利益

   ex.§767請求拆除變電所

(二)不得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

ex甲(A屋)   §464    乙,甲(A屋)   §345+§758    丙,丙è乙:§767。若丙明知乙原非無權占有,僅係為使甲免去容忍乙占有之義務而受讓A屋,其取得所有權之目的顯在妨害有權占有人之占有,其行使物上請權,自係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。

(三)符合誠信原則(違反之類型)

1、輕微利益侵害:ex.遲延給付30分鐘,且未有害債權人,債權人即拒絕受領。

2、妨礙債務人履行義務。

3、不當方法取得權利:ex.為免支付居間報酬,故立意不成立,再私下簽約。

4、矛盾行為:ex.有租約但長年未交付土地,待出租人建屋後,始請求交付。

 

 

學:法代同意限制行為能力人受僱或任公職,有關聯之必要行為取得行為能力(類§85)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民法總則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雄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